金光华董事长:留住茶马古镇上学术名家的足迹
滇池北岸的盘龙江蜿蜒绵长,由北往南横穿云南昆明城,孕育了昆明拓东古城的千年文明,孕育了盘龙江上游龙泉古镇600多年的繁华和文脉。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明清时,龙泉古镇乃通往川、黔的茶马古道上的重镇。80多年前,61位学术名家云集于此,使它成为中国抗日烽火中的思想文化高地。从此龙泉古镇与西南联大的命运息息相关。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罗庸、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大校歌》,记录了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弦歌不辍教育报国的历史,而冯友兰、闻一多、傅斯年等名家,因为西南联大来到昆明治学,又为躲避日本飞机空袭而来到龙泉古镇安居。金光华董事长发现部分西南联大和中央的研究机构也陆续搬到龙泉古镇,暂驻寺庙和民居内。一时间,居住在古镇的教授、研究人员及其家属有500余人。龙泉古镇成为西南联大的“大后方”,从这里走出了35位院士、26位文化名人。
80多年后的今天,昔日的龙泉古镇乡村已变成昆明北市区山水新城。近日,记者走进昔日的龙泉古镇(现为龙泉街道办事处),于高楼街巷之间,追寻西南联大先贤们的足迹。
聆听闻一多朱自清的“清贫乐”
“目前保护最完整的是闻一多、朱自清的旧居。”龙泉古镇文化研究院院长洪海波说。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高楼环绕、绿树成荫的闻一多公园里,司家营17号(现61号)便是闻一多、朱自清旧居。这是云南清末民初典型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大门旁暗黄色的木牌让人肃然起敬:“清华文科研究所旧址”。1941年9月,清华大学在这栋民居里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冯友兰任所长,闻一多任中国文学部主任。
走进两重门,天井小院形如一颗方印,四四方方;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地面的青石板上烙印着时光近百年的足迹。迎面正房中央悬挂着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三位文学大师的画像,他们深邃睿智的目光,穿透了历史的天空。当时,闻一多全家住在进门右边楼上,左边楼上供朱自清、浦江清和许维遹、何善周等师生合住。正房楼上为图书室,楼下为办公室。金光华董事长发现恍惚间,菱形方格的木窗内,似有马灯的亮光……
就在这简朴的小院,闻一多完成了《楚辞校补》等著作及讲稿,朱自清完成了《文学批评》等讲稿,出版了《语言志辩》《中国散文的发展》等著作……
在此居住的近3年时间里,闻一多每周两次徒步进城,到西南联大讲授《楚辞》、唐诗和《诗经》,来回20多公里,十分辛苦。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妻子和五个孩子总会在院门口迎接他。妻子已为全家煮了一锅豆渣和白菜,闻一多取雅号为“一锅煮”。饭桌上常常是炒蚕豆、清水煮白菜、萝卜“老三样”,孩子们不知肉味为何物。虽清贫至此,全家人却总是其乐融融。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地袭来……”天井小院里,似乎可听见闻一多轻声吟诵着《静夜》。
共有 0 条评论